Sp. Pl.,ed. 2,1004. 1763.
一年生草本,高0.5-1m。茎不分枝或有少数分枝,基部常木质,被平伏的棕褐色绢状毛。叶为单叶;托叶条形,长2-3mm;叶柄不明显;叶片形状多变化,通常为条形或条状披针形,长3-8cm,宽0.5-1cm,下面密被棕褐色绢状毛,上面无毛,基部渐狭,先端急尖。总状花序通常顶生,稀腋生,长圆形,长5-7cm,宽2-3cm,有多数密生的花,偶有单花腋生;苞片条状披针形,长4-6mm;花梗长约1mm,开花后下弯;小苞片形似苞片,但较小,生于萼筒的基部,与苞片的下面均被棕褐色绢状毛;花萼呈二唇形,长1-1.5cm,密被棕褐色长绢状毛,成熟后黄褐色,下唇3裂片狭披针形,先端急尖,上唇2裂片狭椭圆形,先端钝,均近等长;花冠蓝色或紫蓝色,不伸出花萼外,旗瓣宽椭圆形,长0.8-1.2cm,瓣片基部具2枚胼胝体,瓣柄两侧被长柔毛,翼瓣长圆形,短于旗瓣,无耳,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,中部以上微弯曲,并收窄至先端呈扭转的喙状,无耳,各瓣均具甚短的瓣柄。荚果长圆体形,长约1cm,宽约5mm,不伸出宿存花萼外,无毛,有10-15颗种子。花期:5月至翌年2月。果期:5月至翌年2月。
产地:梧桐山(王学文 194)、光明新区(李沛琼等 8108)。生于旷野草丛中,海拔50-100m。
分布: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香港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和西藏。朝鲜、日本、巴基斯坦、尼泊尔、孟加拉国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缅甸、泰国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。
用途:全草药用,有消炎解毒的功效;花美丽,可栽培作观赏植物。